六、加减定振丸治愈颤振症(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例
宋某,男,58岁。
初诊∶年5月15日。
主诉及病史∶年3月因行路跌仆,致左侧上臂肱骨部骨折,但腰部未受跌伤,当时未昏迷,无头晕。2个月后,经常失眠,头脑昏晕。半年后常于早晨起床时出现突然昏厥,但不抽搐,无角弓反张。年春出现双手发抖,右手更为明显,并进行性加剧。同年10月,自已不能穿衣、扣钮子、握筷,走路不稳,言语謇涩,1年来日益加剧。医院均诊断为"震颤麻痹综合征",曾服西药及中药,并用针灸等,好转不显。
诊查∶现夜不安寐,时伴耳鸣,神志清但表情呆板,说话缓慢单调。下颌伸舌时有颤动,手指震颤不停,不能握笔、握筷;步伐小,全身强直,口中流涎,血压/90mmHg,腱反射正常。回答问题时神志清晰。舌苔前*带灰,脉细弦。
辨证∶病属颤振。此因阴血不足,筋脉失养,络脉瘀滞,气血虚亏,虚风内动,肢体震颤所致。
治法∶养血熄风,益气化瘀。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生熟地*各15g赤白芍各10g炙*芪50g天麻10g秦艽10g威灵仙15g广地龙10g全蝎5g(研吞)蜈蚣3g(研吞)
二诊∶服药10剂后,夜寐安,耳鸣稍减,手指震颤稍有减轻。前方去威灵仙,加乌梢蛇肉10g(焙研吞)。
三诊∶服药15剂后,症状渐见好转,说话较前清、快,略能握筷、穿衣,口中流涎亦止。续进前方加巴戟肉15g、僵蚕10g。以此药加减调理半年,症状基本稳定。后以此方加重补益之品,制成丸剂,每月吞服10天,间歇服用1年。停药1年零2个月时随访,未见复发。
定振丸是《证治准绳》所载之方,由天麻、秦艽、全蝎、细辛、熟地*、生地*、当归、川芎、芍药、防风、荆芥、白术、*芪、威灵仙组成,有养血息风、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等作用。我根据临床体会,将定振丸去细辛、防风、荆芥、白术等辛香之品,加广地龙、蜈蚣虫类搜剔之药。此时方中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即扶正药与祛邪药。前者四物汤与*芪补益气血,特别是*芪用量宜大,一般可用30~80g。后者为虫类药,不仅能活血化瘀,且有熄风通络等作用,这正如叶天士所谓"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议疏通逐邪"。虫类药须焙研为末吞服,入煎则效逊。
七、菌陈清肝汤治愈*疸证(急性*疸型传染性肝炎)一例
程某,女,39岁。
初诊∶年4月23日。
主诉及病史∶1周前自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纳呆泛恶,在附近卫生院就诊,作感冒处理,近3天来,发现巩膜*染,皮肤瘙痒,小便*赤。
诊查∶恶寒发热,体温38.2℃,神疲嗜睡,或时烦躁不宁,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泛恶,目*肤*,皮肤瘙痒,尿赤,腹胀便秘。苔*腻,舌边尖红,脉弦数。肝功能检查;*疸指数40U,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U, 锌浊度试验20U以上,谷-丙转氨酶U以上。
辨证∶感受时邪,郁而不达,湿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发为阳*。
治法∶清热利湿,解*通泄。
处方∶茵陈50g(煎汤代水)生大*10g(后下)生山栀10g乌韭30g岩柏30g田基*30g柴胡10g*芩15g蒲公英15g银花30g板蓝根30g
二诊∶服药5剂后,二便畅利,热退,恶心及皮肤瘙痒均已罢,精神渐见好转。此肝胆湿热渐得下泄,续进原方去银花、*芩,加垂盆草30g、赤芍15g,生大*改为6g。
三诊∶服药7剂后,皮肤*染已退,小便亦见清长,胃纳增。肝功能复查;*疸指数12U,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0U, 锌浊度试验12U,谷-丙转氨酶68U。苔薄腻,舌边尖红。原方去板蓝根,加丹参10g、广郁金10g。嘱连续进服10剂。药后肝功已趋正常。遂以健脾益气和胃法,用六君子汤加味调治半月。3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均正常,重返工作岗位。
茵陈清肝汤由茵陈30~60g、生大*10g、生山栀10g、乌韭30g、岩柏30g、田基*30g组成,其功能为清利湿热、解*通腑,主要用于急性*疸型传染性肝炎(阳*证)。本方为仲景茵陈蒿汤加味而成。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疸的经典处方,现增入乌非、岩柏、田基*等药,其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解*化瘀作用更为突出。方中乌韭、岩柏、田基*为浙东地区民间治疗*疸病的有效验方,以此三味加上甘草、红枣,其效不逊茵陈蒿汤。我将仲景验方与民间验方组成复方,其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根据多年来的临床观察,一般10~20天能退净*疸,二十天左右肝功能多能恢复正常。在临床应用时,其中茵陈用量要大,*疸型者可用30~60g,无*疸型者一般15~30g。*疸多因热*郁于血分,故退*时要加些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方中的大*、岩柏亦有化瘀的作用,活血能加快退*的速度。*痘退而肝功能不好转者。可配加解*药。如蒲公英、板蓝根、垂盆草等。本方除用于急性*疸型传染性肝炎外。对急性无*疸型传染性肝炎及急性湿热型的胆囊炎亦有良好的效果。
*疸的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仍需重视善后调理,以防湿热不清,肝脾气血损伤不复,迁延不愈或引起反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