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垂盆草 > 垂盆草药理 > 正文 > 正文

反减负的*治正确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5/17 10:44:40

来源:王雅媛港股圈

作者:草叔

来源:草叔消费升级研究(ID:caoshu6)

一、“减负”曾经的*治正确

从现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吐槽来看,绝大部分人应该已经忘了,“减负”曾经是一件*治正确的事情。

“减负”最早甚至不是有关部门提出的,而是家长提出的。

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但“减负”这个概念,大概最早是缘起于-年,当时,很多家长强烈呼吁“小孩子负担太重”,而论据是“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这么累”,“现在小孩这么累,一定是学校的问题”,然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各种平台渠道上对学校给予这么大压力的控诉,最终引发了各种减负措施的出台。

图:年前后,网友吐槽“孩子作业太多”

图:年前后,网友控诉“孩子课业压力大,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有趣的是,这些要求减负的呼吁,在年前后最为热烈,在年前后,还稍稍有人提起,但是年以后,舆论上几乎就没有对“减负”的呼吁了。

二、“反减负”现在的*治正确

年以后,基本上舆论上的风向一转攻势,“反减负”变成了最*治正确的事情。

“反减负”变成*治正确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我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

①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使得大家意识到,目前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考制度,是一个社会性的制度,这个制度其实是有相当强的合理性的。

②经过了十来年的减负斗争,出台了一系列古怪的*策,比如“要求小学几点前放学”,到“要求学校周末不能补课”,但是这些*策真正落地以后,学校里面给的压力是小了,但很多人发现一个问题,“并不能真正减负”。

没错,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下课的时间早了,但是竞争不会少,焦虑的家长从学校涌出,走进了课外培训机构,导致相当多的培训机构,在其中大快朵颐,赚的盆满钵满。

图:某培训机构广告的文宣

愤怒的家长们,发现自己被骗了,哪有什么减负,减负都是在坑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如果别人不减负的话,你就相对落后了。

于是大家最喜欢的各种阴谋论就出现了,如——“减负是为了加固阶级”,“有些人让你们减负,然后自己偷偷学习,这都是有预谋的”等。

阴谋论总是最有市场的,但是实际上,主管部门层面,可能并不是阴谋论中那么想的。处理这件事情,是件非常麻烦的系统工程,而且减负这个事,最早就不是主管部门强行推进的,而是家长层面提出的。

总之,时至今日,“反减负”变成了非常*治正确的一件事。“减负就是要培养学渣”,“减负就是降低孩子竞争力”,“减负就是要加固阶级”,“减负就是为了打破现有的公平竞争机制”此类说法甚嚣尘上。

三、“是不是上大学当官也摇号就好了”这个说法,显示出了在愤怒时,人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会显著的缺失

↓最近,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火爆网络,大意是说“南京地区最近的减负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动作,比如把作业卷子作为违禁品处理等”。

本文以风趣幽默的文风,描述了一个目前最*治正确的事情——“反减负”,赢得了网络上广泛的认可。

诚然,在减负活动落地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减负活动推进这件事情本身确实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

但是,在吐槽这个事情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些结论,充分体现出——在愤怒中,人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会显著的缺失。

这其中最有意思的结论莫过于这一条——“减负,减负,干脆上大学当官也摇号最好”。这一条,结合了对减负活动的吐槽,引申出了阴谋论中想表达的思路——“现在这么搞,都是为了让阶级进一步固化,是有预谋的,就是想打破公平竞争机制”。该类评论也因此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可是,“减负活动中有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刀切的动作”,是无法推导出来“现在的*策,是想打破公平竞争机制”的这个结论的。

而实际上,大部分秉持此观点的网友并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

“减负活动大部分是针对小学阶段,而很少影响到中学阶段,更不针对中高考”

“减负活动大部分是针对小学阶段,而很少影响到中学阶段,更不针对中高考”

“减负活动大部分是针对小学阶段,而很少影响到中学阶段,更不针对中高考”

其实*策虽然在落地上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操作,但思路总体还算清晰,即一直是怼着“小升初幼升小”打的。(而其中更多指的是小升初,下文以“小升初”来代替“小升初幼升小”)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筛选过于幼龄化”和“提前锁定机制严重”,在上海,有个说法“上了盛大花园,半只脚进华育,进了华育,半只脚进上中,进了上中,考名牌大学就没问题了”。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使得家长的鸡血,不断的幼龄化,提前化,因为确实需要提前锁定一些,就必须得超前,再超前鸡血。

90年代时候,大部分学生,真正加码大量学习,大概也是到初二初三了。而现在,给人一种感觉是“如果你小学没上好小学,那你这辈子已经完蛋了”。然后焦虑的不断前移,使得家长把鸡血竞争,提前到了幼儿园,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所在。

所以,第一种说法“减负就是培养学渣”是非常有问题的,难道小学阶段多学几个牛吃草蓄水池鸡兔同笼,就能多出几个菲尔兹奖?至少笔者认为,大部分人,真正的天赋兑现,都不是小学阶段鸡血出来的。难道说真的,小学阶段没学几个牛吃草鸡兔同笼,这辈子就完蛋了?留个相对正常的童年,到中学以后再去鸡血,不迟吧?

有一说一,确实,因为现在的小升初制度,充满各种神秘点招机制,包括神秘考,小五班/坑班,杯赛,递简历等等,使得你不学奥数,就不能进入提前锁定的机制,可能在之后的发展中受到拖累,这都可以理解。大环境确实是有些畸形的,这没有办法,但是把“小学阶段不让鸡血”上升到“培养学渣,损害国家竞争力”,似乎有点太上纲上线。

而第二种说法“减负就是蓄意破坏公平性,不如上大学当官也摇号好了”这个说法问题就更大了。中考高考一直是有着清晰的筛选标准的,你可以说自主招生,综评降低了中考高考的标准化程度吗,但这和减负不是一回事。减负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扫荡小学的作业补习等,就算现在搞的很魔幻的很多减负活动,也没有动中考高考,中考高考都是清晰的筛选动作,何来“不如上大学也摇号算了”?

有一说一,确实,减负活动过程当中,有很多魔幻的动作,也很让人哭笑不得。但是还是得稍微有点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减负主要目的是打压小学阶段的幼龄筛选和提前锁定,基本上没有怎么动到中考和高考的。可能具体操作中,一定程度上确实出现了均衡体系的破坏,但“蓄意破坏公平性”这种延伸方向,未免太过阴谋论。

四、“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有句话叫“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这个“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指教材,教师,还是教室?

其实上海市的大部分公办学校,老师也算素质过得去,除了激励制度差点,教师,教材,校舍,也都至少过得去。但是,有些学校,虽然灯火通明,老师也都正经八百,却不被认为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上海真正公认的“优质的教育资源”,通常只有那么十几二十所学校。

这其实就折射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这个“优质的教育资源”指的是“排名”。不能创造好的排名的学校,就不被认为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为我们的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筛选淘汰竞争”,而这个过程,考察的是“相对排名”,而不是“绝对知识”。

所以,很大程度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可以翻译成“个人中,考前5的人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这可能也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事情。

五、结语

知乎上有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假如用你孩子一年的生命换得ta成为高考状元,你愿意吗?”,有一个回答写道“会,但到了最后,中国所有孩子寿命都少了一年,可是名次却和以前一样,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这也就是所谓的“剧场效应”或者叫“囚徒困境”:在一个剧场看戏,如果前面的人站起来了,你后面的人不得不站起来才能看见,但当所有人都站起来了,却没有人因此而得利。

这个问题,还是非常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际上在减负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粗暴的,令人无语的操作。但是仅靠愤怒发泄,失去了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得出类似“还不如大学也摇号”这样的结论,走向另一个极端,未免太失水准。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yl/1066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垂盆草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1025554号-7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