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供图
寄语:
“我希望在校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负年华,抓住当前大好时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刘锦春
在今年6月海淀区委教工委召开的“守初心育新人永远跟*走——海淀区教育系统‘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员精神抖擞地站到了领奖台,光荣地佩戴了“光荣在*50年”纪念章。这个纪念章旨在表彰教育战线上的优秀共产*员、优秀*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组织。随后,他又作为老中青三代的老*员代表,与现场几百名观众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初衷和信念,他就是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现海淀寄读学校)原*支部书记、校长——刘锦春。
刘锦春,年1月出生,曾任海淀工读学校*支部书记、校长,曾在北京第一机床电器厂、北京第三师范学校、海淀区教育局工作,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龄56年。
临危受命重振旗鼓
年初,海淀工读学校复办时期,学校面临环境破烂不堪、学生少、老师少的困境。年初,已届不惑之年的刘锦春在最艰难的时期临危受命,成为海淀工读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头人。面对完全不像个学校的局面,他还是告诉自己:“刚来,不能打退堂鼓。既来之,则干之,干了就要有实效,要干就从自己开始做表率。”他用21年时间,将“脏、乱、破、差、小”的九间平房,建成环境优美的和谐校园,并被教育部授予“工读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海淀工读学校建于年,是在周恩来、朱德、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下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第一所工读学校。年初,刘锦春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挑起重担。他从未搞过中小学教育,要重振全国第一所工读学校,让年届不惑的他感到肩头责任重大。
一个破乱的四合院全是土路,没有自来水,一到放水时间,师生们盆盆罐罐都搬出来,俨然一个“领救济粮”的场面。刘锦春去的时候正值寒风凛凛的深冬,没有暖气,整个院子只有一个旱厕,老师们有时为省事,直接就近“解决”,角落里气味难闻;学生反抗意识很强,常常往生火的炉子里撒尿、倒水,想尽各种办法捣乱,“脏、乱、破、差、小”的初印象让刘校长很头疼。
“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下是培养不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学生的。”刘锦春说。此时海淀工读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没想到,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这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校园环境。院里西边多是土地,遇到大雨天水排不出去,积水严重,他带领师生挖水渠,将水从西边流到东边去,最后流出学校;清理垃圾和煤炉渣,用半截砖头把院中间的小路铺好,盖起学校第一个篮球场。同时为防止附近村民上工随意出入学校,刘锦春又带领师生建起学校米长的围墙。这堵围墙历经40年风雨,今天依旧在使用中……
8个月的时间,刘锦春带领大家将学校的“颜值”翻了一番。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还为学校配上了新建的平方米的宿舍,安装了自来水和暖气并投入使用,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拓展师资力量强队先要强兵
改造后的学校让人眼前一亮,古朴的四合院红廊灰瓦、青松苍翠、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书声琅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刘锦春开始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当时52名教师中只有10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多数教师不在教学第一线且年龄偏大,再加上领导班子涣散,教育思想不统一,经费困难,学生难教。刘锦春白天面向学生们开展教育工作,晚上带领老师们学习教育理论、研究工读学生教育方法,主张让老师们脱产参加进修学习、提升学历。
从年开始,刘锦春跑到西安、长春、上海,四川等地,想方设法招来18名大学生,其中有华东师大、西南师大等著名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到年,学校教师本科率达到94%,很多青年教师获得了海淀区“五四”优秀青年、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等奖项,学校也获得海淀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58岁时,刘锦春还主动参加了河北大学“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上线特殊教育模式重塑数千学生成才
学校职能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刘锦春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最早提出要靠‘环境育人’,要‘以人为本’,这些孩子是受过病虫害的花朵,是未成年人,可塑性大,他们的问题是后天形成的,他们是可以教育的,也是能够教育好的。”特定历史时期,学校上线特殊教育模式——“严管班”“脱离班”,“脱离班”一个班40多名学生,封闭式管理,三个月不准回家,学生加工信封、绑墩布,老师们也两周才轮休一天,三个月后,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得回家的奖励。
年,特殊教育模式的效果在北京市中学生毕业会考上显现出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海淀工读学校全体初三学生全部考上高一级学校,中考六门功课的平均分、及格率都要高于海淀区的普通学校。这件事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yl/1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