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认识兰花,是缘于这一曲深情的童谣。《兰花草》把我美好无知的童年幻化成了一棵小草。外婆童话故事里的大山、森林、小红帽,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美好和丑陋,什么是善良和险恶。老狼、老狼,你狠*心肠,我决不上当......。只有兰花草,在我年幼初识的心灵里,成了楚楚动人的花姑娘,她在和风细雨中引领我长大,在莺歌燕舞中把我的梦幻轻轻摇晃。
那时,周身幸福的感觉充塞了我整个童年。
人生开端如此,没有一丝杂念,我莫名地喜欢上了兰花草。然而,儿时的记忆终是模糊不清的,直到近年来,我走家串户、广泛交友中才算逐步结识了兰花。先是朋友赠送一盆,后经人指引到深山采挖。几经波折,终于自己栽植了三盆。而我对兰花的认识,从此,也有了初步印象。头一回养兰,因经验不足,不了解其生活习性。几盆随手搁置阳台,露天向阳,任其生长,第一年她尚报以鲜花绿叶(有照片为证),但不到三年时间便荒芜了。面对几盆干土枯草,我不禁有些愧疚和反悔。看来,不用心是什么事都做不成。
真正认清和爱惜兰花还是从去年开始,也就是年那个伟人逝世的春天。当时,兰花在我心中的份量如血般涌起,令人揪心。我毅然重返深山,挖来山川哀怨,种下绿草情思,从此缅怀那个深情的春天。孔子说:兰当为王者香,此话数千年后依然不失英雄本色,小平同志是人民的儿子,花中君子与他千秋同在。
而就在这一年,我和远缘妻子有了爱情结晶,可调之子于归,女儿在我们千呼万唤中,呱呱坠地。生命是伟大的,造物主一开始便有了惊涛骇世的杰作。女儿貌不惊人,其情也娇。于是,我们给她取了一个花一样的名字。她诞生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但愿她能象奇花异草般不俗于世。为了共享天伦之乐,女儿未满月,我们便把她带到湖北,让她在外婆摇篮曲中冥冥感知这个世界。半年后归来,又是一个春天,外婆拿大山里的兰草相送,而此时祖国大地正传唱着《春天的故事》。女儿该是外婆心目中的一棵兰花草,走遍千山万水总是情......
翌年春天,我在小城结识了一个兰花痴,他总是不尽声色地给我讲解花道。时常带我参观他酷爱的兰国,他使对兰草喜爱有加。他说:花农以养兰为糊口,读书人以养兰为消遣;官宦人家以养兰为贵,富贵人家以养兰为雅。他引经据典的说法让人肃然起敬,俨然象一个专业养兰人士。后来,他约我在端午节时,带他到我居住地的深山采兰,我欣然答应,并等他进山。端午节那天偏偏下着小雨,想不到他却不远从小城赴约来了,摩托车后座载着一个大背篓,说是装兰草用。我不禁心虚。前几回,在山里看到的兰草已为数不多,只怕他失望而归。然而,他却兴致盎然,我感其精神、念其心仪,二话没说便相邀上路。到雨中林地,杂草丛生,有心寻兰却不遇,而让他枉费苦心空载而归。他这一走,遗憾不说,却加重了我对兰草的思念情愁。我决心寻遍千山,不采来百草之王不罢休。
转眼到十月。我还没来得及追思。一个意外遭遇却不折不扣让我陷入了沉重的哀思。而恋兰情结也随之入骨三分。此时,女儿尚未懂事,而可恶的病魔却突然夺去了她外婆的生命。外婆一生勤劳朴素,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没想到她走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来得及留下。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命,一定会再看一眼与她共同生活半个世纪的故乡北林......面对这天外来祸,我们心痛如刮。痛,良母华年早逝;痛,女儿还没懂事便失去了外婆。有多少童话故事,她外婆还没来得及讲呀!一生好人走了,家中好像突然空缺了什么,无比清静。我们却如何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归去来兮,无情的尘埃却落定了。移案沉思中,只有窗前几盆兰草依然苍翠生根,那是女儿外婆亲手拔来的生命之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把根留住,成了我们唯一的寄托。我们从此教女儿认识那祖女孙三代同堂的外婆兰......
接下来几个月,年末岁首,日子清静了许多。我们开始爬山涉水,去采集各地兰花,惜之以草木为生命根本。兰心蕙质,最能体现生命之大成了。兰,一茎二花,生在低谷涧底,闻其幽香遍野,独不见花朵;蕙,一茎多花,生在高处尽显姿色,俗名佩兰,不及兰花香清溢远。在万物百花中,兰花的香是无私的,万古不变的,所以人们称它为香祖。兰蕙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生性高洁,喜阴好湿,喜通风透气,为花中君子。
如今,我对兰花的喜爱常常是言不由衷的。我开始收集兰花资料,广读兰书。俗话说:爱花千万知花意。我无时不刻,不在加深对她的了解。逐而了解其生活习性、生长形态、观赏品位和性情状态等。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逢艾深不见,宋人苏轼极其贴切地道出了兰花的质地特性,其美让人不忍卒读,叹为观止。
随着对兰花的深入了解,我发现身边还有不少人还不懂兰为何物。现在,有人可以花数百万元买房,却不愿花点小钱买一盆花;有人吃喝动辄一掷千金,却不愿花钱买一本书或订阅一份报刊、杂志。最近,从一些文艺报刊停刊类似的事情想到:谁来护花?谁来养花?当时,我有一个最简单的想法,想用我的一言一行去感化身边的人们,培养大家的兴趣爱好,甘心在社会经济低潮期做一个养花人。不错,只要人们不再为生计和物质奔波发愁时,就一定会想起精神花卉。那么,兰花该贵为上品,普受国人爱惜一样,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我曾在那高山地区工作,多年来芦花载道,清贫为伍。当年,幸与兰草结缘,方得半生悠闲。鄙人之爱兰,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珍视之为终生财富,何乐而不为呢。
朋友,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南有湘竹)
作者简介:笔名湘竹、南竹、南有湘竹,现居福州,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十大金点子入选者。其作品曾入选《读者》、《看世界》、《特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yl/1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