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中药名。它来源于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sumBunge的干燥全草,别称众多,如狗牙草、瓜子草、石指甲、狗牙瓣等。
产地垂盆草主要分布于江浙、江苏、安徽、湖北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其生长。
采收加工在夏、秋两季,当垂盆草成熟时进行采收,去除杂质后进行干燥处理,以保证其药效。
性状鉴别垂盆草的茎纤细且长达20cm以上,部分节上可见纤细的不定根。其叶片呈倒披针形至矩圆形,绿色且肉质,长.5~2.8cm,宽0.3~0.7cm,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狭,并带有距。整体气味微弱,味道略苦。
性味归经垂盆草的性味甘淡、凉,主要归入肝、胆、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功效与主治病证垂盆草常用于治疗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等病症,同时也可用于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的治疗。
用法用量内服时,煎汤干品推荐用量为0-30g,鲜品则为50-00g;或可入丸散剂或捣汁服用。外用时,适量捣敷即可。
使用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需谨慎服用垂盆草,以免引发不适。
传说故事相传在清代维峰脚下,曾有一位农民因患痢疾而痛苦不堪,尝试多种药物均无效。某日,他尝试用垂盆草煮粥配服,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后,这种治疗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垂盆草也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