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垂盆草 > 垂盆草养殖 > 正文 > 正文

刘渡舟辨治乙肝的四期八大关系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1 14:26:48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据 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携带者约万。

乙肝是我国当前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复杂,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同时也是肝硬化、肝癌等的重要发病基础。

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柴胡剂类方,尤其精于肝胆病的临床治疗,对病*性肝炎、肝硬化等病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

下面介绍刘渡舟老先生临床辨治乙肝的“四期、八大关系”,干货满满,供大家临床作参考。

一、四期分治

(1)、急性期

从当今临床来看,成人患者中急性肝炎比较少见,大部分是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或者是无症状携带者出现急性发作的症状,儿童当中急性肝炎反而多见。

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急性期均以气分证为主,多是由于湿热之邪伤及肝胆所致,但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兼有热*,兼夹瘀热,兼有脾胃不和等证。

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解*为主,刘老常用:柴胡解*汤、三草柴胡解*汤、三石柴胡解*汤、柴越合方、柴胡桂枝汤等为主方。

(2)、慢性期

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临床反复出现肝区疼痛、体倦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腹胀便溏,伴有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或肝脾肿大等,则转入慢性乙肝阶段。

此时湿热未清,正气已伤,由气及血,虚实夹杂,寒热互呈,变化多端,治疗颇为棘手,应遵循《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古训,根据阴阳气血、湿热寒*、痰瘀互结等不同情况,灵活处理。

治疗宜扶正祛邪并举,既要清热利湿解*、调畅气机同时也要活络祛瘀、养血和血,刘老常用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柴胡止痛汤,以及加味柴胡桂枝汤、大*硝石散等。

(3)、硬化期

乙肝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阶段,病情更为复杂严重。

此时病邪由气分进入血分,病久入络,气滞血瘀,结聚成癥,甚则影响水液代谢,血瘀水停,出现肝硬化腹水,或伴有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合并症,

治疗重点应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兼以清利湿热*邪,以控制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展,保护肝脏功能,尽可能的减轻病情,延长病人的生命。

(4)、无症状携带期

无症状携带是指乙肝患者表面抗原持续阳性,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肝功能亦正常。

虽然症状不明显,但如果做肝脏活检还是有相应的病理改变。

刘老指出乙肝无症状携带期也要很好地调理要给予密切的观察。

例如,乙肝小三阳,如果患者肝功能正常,症状稳定,主张不去治疗,3个月做次检查,密切观察即可。

但是大三阳的患者,e抗原阳性或者病*标志物阳性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利湿、扶脾益气养血,并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

这样的病人其实临床上很多,中医有很大的治疗空间。

二、八大关系

(一)病因病机层面

(1)湿与热的关系

刘老认为,引发肝炎的主要病因为湿热*邪,湿热*邪在一定条件下,如情志内伤或劳倦太过,或饮食所伤等侵犯肝脏及其所连属的脏腑与经脉,首先导致肝脏气机的条达失畅,疏泄不利出现气郁的病变,继而气病及血,由经到络,则可导致经络瘀阻的病变。

刘老强调:乙肝病*属性即为湿热,湿热疫*贯穿于病情全程,清热与利湿是治疗乙型肝炎最基本的方法。

由于湿与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应用清热利湿之法时,选药必须注意清热不助湿,利湿不生热,以使热清湿去,则病自愈。

同时,由于湿与热的比例不同,则有湿大于热,热大于湿,湿热并重等

应适时把握清热与利湿的轻重,湿重者,加用茯苓、泽泻、滑石、猪苓等,热重者,用虎杖、垂盆草、白花蛇舌草、金钱草、龙胆草、郁金等,总以灵活施治为宜。

(2)正与邪的关系

疾病的过程从邪正的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

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

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恰当运用扶正、祛邪,是治疗乙型肝炎应当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刘老强调:治疗本病应切实把握好攻邪与扶正的关系,早期正气尚盛,当以攻邪为主;

中期正气有虚,宜祛邪之中兼以扶正;

后期气血亏虚之时,宜在补益之中佐以祛邪。

如此,方至事半而功倍。

(3)、气和血的关系

从临床观察来看,慢性乙肝存在着气分和血分两种基本证型,绝大多数临床病证都属于这两种基本证型,这两种病证可以称之为“气分肝炎”和“血分肝炎”。

根据刘老的经验,在对乙肝进行辨证时,辨气血最为关键防证时若能抓住气血两个纲领就掌握了肝病辨证的基本规律,就能执简驭繁,使错综复杂的症状有绳墨可循。

其中,“气分肝炎”临床多见:

肝区痞胀或疼痛,胸闷脘痞,纳差,恶心厌油,烦躁,身体困重、不耐劳作,多睡眠,尿*,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或脉大而数,望诊尚可见面生粉刺,如蒙油垢,颜面潮红,或白睛*赤等。

“血分肝炎”则表现为:

肝区痞胀或疼痛,身体疲乏,不耐劳作,烦躁,饮食基本正常,舌苔薄腻,舌体不大或见瘦小,脉弦细等。

有时血分肝炎可以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这是因为*邪深伏于血分而不明显地表现于外的缘故。

至于治疗,在气者,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解*。在血者,又当佐以养血凉血之品,刘老分别创制了柴胡解*汤和柴胡活络汤以治之。

(4)血和水的关系

乙肝发展至肝硬化腹水阶段,其重要病机即是血瘀水停,水血同病。

盖血与水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交会,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与血原并行而不悖”,共同发挥其滋润、营养作用。

在病理上血与水又相互影响,“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金匿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水肿可导致血瘀,血瘀亦可导致水肿,这在临证中屡见不鲜。

尤其对于肝硬化腹水,刘老认为虚证多而实证少,凡用攻逐水气之方实属下策,往往带来死亡而不可轻试也。

为此,避开攻逐泻水之法,对膨胀大证,在补攻两难之时而另辟蹊径,创出一条新的治疗方法,

即以调动五脏的自然疗能,恢复其自然的气化功能为主,

尤其对老年人与久病服利尿药无效时,坚持服药,缓缓收功,则能治病留人。

对于肝硬化腹水属水血同病、血瘀水停者,刘老分别创制了:白玉消胀汤、消胀除湿汤、珀朱六一汤等方,行气利水,活血通络,上利肺气以行治节,下开水府而利三焦。

虽然属于逐邪消水之一类,然无伤人损正之弊端,凡肝硬化腹水处于补泻棘手、进退两难之时,上述几方则大有可为,临床治疗幸勿忽视。

(二)、辨证与治疗层面

(1)、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关系

刘老临证时强调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把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客观指标作为诊断时的参考依据,并且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对乙肝病*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首先正确的诊断是恰当治疗的前提,而诊断之正确,辨证之精当全赖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不得偏废一诊,从而获得真实可靠、详尽周密的症状、病征、舌象、脉象等。

同时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把B超、内镜和实验室理化检查作为望诊的延伸和扩大,探入微观[方剂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yz/817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垂盆草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1025554号-7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