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垂盆草 > 垂盆草糖浆 > 正文 > 正文

美文悦读忆苦方能思甜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6/19 11:40:43

一口土锅

在老家倒腾收拾的时候,母亲安放在角落的一口土锅出现在眼前,几经擦拭清理,那常年被烟熏过的痕迹依然褪不去。

土锅不大,乌黑且粗糙,两只提耳镶嵌在径口边上,提把早已不见,和常见的土罐并无太大异样,感觉轻轻一敲就会破碎一般,上不了台面。据父亲回忆,大约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还小的时候家里人就已经在使用。我对这口土锅最早的记忆大约在二十七年前,那时的我四岁左右,曾祖母将这口土锅放在土灶上,里面盛着半罐油,随着土灶时常温热,每当做菜时,用勺子象征性的沾一点放在菜里,或是做汤,给全家人解馋,半土锅的油能吃上大半年。我总喜欢在锅边转悠,踮起脚趴在土灶边上闻油香味儿。

年前后家里共有九口人,耕种着能产糙米的半亩水田和几亩种玉米麦子的山坡石头地,偶尔也种几分地的苦荞,艰难地讨着生活。一年经牛耕手磨辛苦得来的粮食要给家畜匀出一部分,粮食常年不够吃,平日里吃的最多的、全家人的主食,是曾祖母每日弓着腰,端着早已磨得发亮、光滑无比的簸箕,将筛出的玉米面添加些许水后,一遍又一遍做出来的米粒大小、圆溜溜的“玉米面儿”,我也便喜欢称曾祖母为“煮饭阿祖”。那半亩水稻得来的糙米也只能在家里来客人时才舍得放小半碗,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白相间,好歹总算吃到米了。而我也总喜欢在吃饱后躺在曾祖父怀里,扯拉着他那白胡须,一个劲儿的打呼噜。

我五岁多便开始上一年级,每当放学后,曾祖母喜欢拄着拐杖在院子边的大松树下喊我回家吃饭,那一遍又一遍的喊声半寨人家都能听到,我应着声顺着泥巴路飞奔回家。家里吃的依然是蒸好的“玉米面儿”,偶尔也能吃上单独给我多留的米饭,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曾祖母总要从土锅里用筷子沾一点温热的油拌在我的饭里,香里含着甜,我也总是吃得很香很香。后来从母亲口中得知,曾祖母对我读书寄予厚望,因喝不到牛奶而单独给我开的“小灶儿”。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久,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全家终于不再顿顿吃“玉米面儿”了,随之代替的是买来的大米,白里透着亮。在往后的几年里,全家人几经努力,拆除茅草房,翻建土墙房,但不记得为何停用了土锅,可能随着曾祖母的去世,可能是因为家境渐好拆除了土灶,也可能家中的油已足够、不再需要用土锅温油,庆幸的是,土锅能在房屋的多次拆建中得以完整保存。

水泥路

上学前便开始走的泥土路,晴天灰、雨天滑。

年以前,村寨里的泥土路是人和牲畜的必走之路,它贯穿着村寨,联系着家家户户。我的家所在地势较高,往返家的途中,除了要走这么一段泥巴路以外,还得顺着一条坡陡弯急的羊肠小道攀爬,约六百米的小路,得爬好久。听祖辈说,已经在这条小道上走了近五十多年,以前家里建房时候所用的石料和木料,全走这条小道靠肩膀抬运,即使村寨人都来帮忙也得半年。修一条路,在当时仅仅是一个梦想。

年,经村寨人商议、村委会决定,要在各村寨打通道路,延伸至山里,方便生活生产和运输,但沿途需要占用自家两亩地,社长便来征求父亲意见,身为*员的父亲激动地说:“修路既方便自家,更方便别人,别说两亩多,五亩都可以。”是呀,修这么一条路是几代人的心愿,虽说沿途占用的土地也能带来部分收成,但在父亲看来,路通了,气也就顺了。

村寨人齐心协力,不出一个月,一条供拖拉机来回运输的“理想”土路终于形成,父亲抽着旱烟,在路上来回踱步好多趟。路虽修通,但每逢雨天那叫一个“惨不忍睹”,路成沟渠,到处坍塌,别说车辆经过,人行走都经常滑倒,每当生产运输时,总要看运气,村寨家家户户祈求泥土路能变成水泥硬化路,又苦于没有资金,迟迟没有达成。

好*策在最需要的时候总会到来。年前后,村委会向上级反映了泥巴路造成的不便利,乡*委*府争取、筹措资金,不久后,一条近四米宽的水泥路蜿蜒而至,经家门口一直通向屋后山顶,而年迈的奶奶总喜欢早起,顺着路一直看,她说:“早上太阳照着的水泥路,又亮又好看。”

可不,全村寨人都走这条路、也喜欢走这条路。父亲每当去参加*员会议总要佩戴好*徽,在这条路上走的格外精神。

引水

我怕在下雨天走泥巴路,却又喜欢雨天。

雨天,家人便拿出大一点的盆和桶在屋檐下收集雨水,汇集在水缸里储存起来。住的高,意味着缺水,我上小学起的大多晴天时间里,都要去三百米外山洼的水井里挑水,停歇三四次、出一身汗才能将一担水运回家。来这口井挑水,因为确实怕了那经烟熏过的瓦片所流下的雨水,可真不好喝。

上初中时候,水井里的水源越来越小,没过多久水位越来越低直至消失。父亲便邀约了两家邻居到三公里外的山崖下寻得一口水源,几经波折,终于将水“接”回了家,水流并不大,但也能供应三家人的生活用水。自此,全家人告别了用肩膀挑水的日子,喝上了“自来水”。十多年的使用,又遇水源减少,水管脱落断裂、漏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几家人正准备商议再次铺埋管道时,好*策再次来临——年,随着乡*委*府精准扶贫饮水工程的推进,为村寨统一修建提水站,铺设自来水钢管,通往不分远近、不分高低的各家各户。年4月,成功通来自来水,受益全村人,打开水龙头,自家的自来水也呲呲作响。

信仰

玉米面、泥巴路、水成为一段段难忘的记忆,也是曾经全家人艰难日子的缩影。

即使在最为艰苦的年代,父母都没有断了让我读书的念想。

年,刚满十九周岁的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员。年,大学专科毕业经招考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了了父母心愿。至今已工作十一年,再看伴随我童年学习时光的小木楼已消失,翻看校史,崭新明亮的校舍早已替代了以前的破旧木楼房。

在因贫穷导致初二就“辍学”回家务农的父亲看来,是*和国家的*策惠及了我们一家。父亲说:“这么多年全家人都在和贫穷斗争、都在和艰苦斗争,但都属于自家该做的本分之事,而国家修路、架电、引水,是对山乡偏远村寨群众最贴心的关怀,了却了几代人的夙愿。”近日,听母亲来电说网络已经接入,能视频聊天、不再担心手机流量不够;水泥路边也立起一排排太阳能路灯,灯杆上的国旗格外鲜艳。每当夜晚,灯光点缀着村寨,照亮了回家的路,照亮了家门。

父亲母亲的恪守本分和质朴善良,引导我从小养成了坚韧的毅力;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中国共产*,成为我精神上无比崇高的信仰。

如今,院子边的大松树依然挺立,蓬蓬勃勃。在它的年轮里,记载着有那么一口土锅,在曾祖母的计划操持下喂养了几代人、一家人勤俭持家和祖辈对我百般情谊的故事;记载着家门口那条泥土路到水泥路的变迁;记载着全家人从缺水、寻水困境到自来水流进家门时候的欢喜情形……

忆苦方能思甜。无论岁月如何雕琢和沉淀,总要铭记催促自己奋斗的那一个眼眸;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和流转,总要感恩照亮世人前行的那一束明光。的确,有信仰才能拥抱未来,用奋斗才能书写美好人生。

李发钦

编审:李赛航

责任编辑:杨冬燕施媛媛

-

邮箱:bsrbwx

.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tj/10990.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垂盆草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1025554号-7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