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课堂改版了,视频可以点播看
为了方便广大杏林学苑用户观看学习课程,杏林学苑技术团队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线学习课程,大家可根据自己特长选择相应课程学习,随时随地点播学习,每周一会上传新视频,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诊疗技术。
观看方法: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系统,选择相应课程进行
⊙作者:支煜珺,余燊
⊙编辑:杏林君
医院感染科陈四清主任中医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临证学习十余年,又为张继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主任室主任,孟河医派(马家)第五代传人,第三批全国 中医临床人才,长期致力于慢性肝病的中医诊治研究,推崇从湿热疫*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现介绍一例治愈病案,以飨读者。
病案介绍:陈某,女,40岁,年1月9日初诊。患者有乙肝家族史,3年前体检发现为乙肝(小三阳),近因学习劳累致肝炎发作,查HBV-DNA:.04×U/mL,ALT:U/L,AST:U/L,r-GT:60U/L,TBil/DBil:5.3/11.3μmol/L。右胁隐痛,稍感乏力,过敏性鼻炎喷嚏频作,面部有暗红色结节型痤疮,瘙痒发红。证属湿热疫*内盛、肺热肝旺,肝胆疏泄失司,治以清热利湿解*。
处方:龙胆草6g、桑叶15g、*芩15g、夏枯草15g、焦山栀10g、生地*15g、金钱草30g、郁金15g、垂盆草60g、五味子粉30g、人中*10g、丝瓜络10g、僵蚕10g、豨签草15g、红藤15g、败酱草15g。14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二诊(年1月14日):
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ALT:59U/L,AST:40U/L,r-GT:4U/L,TBil/DBil:13.8/.78μmol/L,喷嚏减少,面部皮肤仍然色红瘙痒,鼻涕带血,大便正常,舌苔薄,舌质红,寸脉小弦滑。效不更方,原方14剂继服。
三诊(年1月7日):
ALT/AST:35/3U/L,r-GT:19U/L,TBil/DBil:13.8/.43μmol/L,舌质淡红,苔白有齿印,脉濡,自诉有外阴白斑多年,潮湿瘙痒,希能一并治疗。原方加六一散15g、土茯苓15g、苦参10g、凤尾草15g、地肤子15g,14剂。
四诊(年3月10日):
ALT/AST:18/1U/L,r-GT:1U/L,TBil/DBil:16.14/.59μmol/L,HBV-DNA:.01×IU/mL,鼻炎遇冷鼻塞,但较以往好转,外阴白斑仍然瘙痒,带下不多,舌苔*腻,舌质红,脉濡,上方去红藤、败酱草、凤尾草、六一散,加白鲜皮15g、忍冬藤15g、丹皮10g。
之后连续服用上方,年10月31日复查HBV-DNA<IU/mL,两对半检查仍为小三阳,但HBsAg浓度下降至仅0.1IU/mL,再服上方3个月,年1月1日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HBsAg<0.05IU/mL)、肝功能正常(ALT/AST:4/17U/L,r-GT:10U/L,TBil/DBil:14.8/.3μmol/L,HBV-DNA<IU/mL。
病既已愈,当可停药。3个月回访仍然维持乙肝表面抗原转阴、HBV-DNA转阴、肝功能正常的痊愈状态。
按:乙肝病*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加重的根本原因,但干扰素的总体疗效仅为30%~40%,核苷类抗病*药物又存在只能抑制病*复制而不能彻底清除病*、长期用药病*易发生变异等弊端,因此乙肝的治疗仍然任重道远,治愈更加少见。
陈四清老师认为,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疸”等范畴,病位不离肝,又不止在肝,常涉及肺、脾、胃、心、肾诸脏腑。湿热疫*感染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外感六淫、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常可诱发本病,治疗本病当重用清热利湿解*之法。
本案患者除有右侧胁肋隐痛不适之外,还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喷嚏频作,加之面部有色红瘙痒之痤疮,提示有肺热(生风)之证。金克木,肺属于金,肝属于木,肺经之热*盛则乘肝木,内外相召,湿热演盛,而致肝胆疏泄功能失司,引致乙肝宿疾发作。
本病案首以龙胆泻肝汤、泻白散组方,以清热泻肺、疏肝利胆、凉血解*。药用龙胆草、*芩、夏枯草、焦山栀倾泻肝胆湿热;桑叶合*芩清肺泻火,制金火过盛之气;肝胆相表里,大剂量金钱草配郁金,清热利湿,利胆而达助疏肝;大剂量垂盆草清热利湿、凉血解*,大剂量五味子养阴柔肝,打粉使用降酶效果更著;僵蚕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配合丝瓜络、豨莶草、白蒺藜又有祛风熄风之功,不仅可治疗过敏性鼻炎,亦能平熄肝火生风之虞;生地*凉血解*,人中*泻火败*,红藤、败酱草、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等进一步加强了清热利湿解*功效,辨证准确,选方得当,药力专宏,故而效若桴鼓,先是肝功能恢复正常,继而HBV-DNA复制得到控制, 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本文来源:《亚太传统医药》年7月第13卷第14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