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日常:从国家公园到城市郊野
时间:年6月10日(周日)14:00-16:00
发言嘉宾:高峻、郭陶然、刘懿、楼嘉*
主持人:赵忞
乡土物种、生态修复与自然教育
郭陶然
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
本文为嘉宾在6月10日“我们的城市”论坛“自然的日常:从国家公园到城市郊野”上的分享发言,内容经本人审阅。
城市荒野工作室现在主要的工作一方面是上海乡土物种保育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修复,另一方面做生态旅游和自然体验方面的活动。今天的主题,是基于我们现有的城市绿化的背景下,我们怎么做生态保护和修复和相应的自然体验活动?
◎
在上海,绿化的面积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以往的绿化更多是倾向于景观化的模式。在顾村公园,为了追求更好的景观效果,我们会种植大量的樱花,但是相应地也会产生病虫害和后期管理问题,而且是在生态方面很难防控的一些病害,所以必须使用大量的农药去控制。
另一方面,大面积的草坪也在我们城市景观中非常常见。从公众的娱乐和放松来说,它们确实有必要,但是这种草坪的生物多样性是非常单一的,有时候我们会叫它“绿色荒漠”,因为是大量人工种植的单一物种,所以从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都是非常单一的。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很多昆虫、鸟类等,会因为这种草坪的出现而丧失栖息的环境和食物的来源。
这里,我们要讲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绿化和生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观点认为,生态环境好就是我有很大的绿地,有很多长的很漂亮的树。其实这只是我们人为审美上认为好,但是对于真正的生态保护来说,这种环境并不见得比高楼大厦有多好的改善。
举几个案例。
上图左边这个植物,是一种野生的兰花,叫绶草,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上海很多的草坪中都会自然生长出来。在这个季节,绶草正在开花,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为什么?因为在草坪草的生长过程中,我们人为会去割草。所以刚好在开花的时候,割草机就开过去。虽然绶草没有死,但是它每年的生长的状态就是这样。我们没有给一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应有的尊重。
右边这些紫色小花叫紫花地丁,以前是作为中药使用。它还有一个生态上的功能,下面这种斐豹蛱蝶的幼虫是以紫花地丁的叶片为食的,如果没有这种植物,蝴蝶就没法生存。这种植物在草坪上也会自然生长,但是现在的园林绿化会把它作为杂草拔掉。我们要求的绿化管理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但是其中我们把很多没必要清理的野生植物清理了,它们既有生态功能又有观赏价值。
另一个案例。像一些棕榈科的植物,大家可能在绿化带和小区都看到过,叶子很硬,长的很高很挺拔。这种树它的适宜地区在南方,像海南等热带地区。在上海,冬季气温很低。每天冬天,上海的园林工人会给这些树穿衣服,把树干给包起来,防止冻死。前几年上海出现过寒潮,当时这类树就大片死亡。而且我们会发现,小区越 种的越多,也死的越多。这种树外观上我们会觉得有种异域的风貌,比较好看,但它不是上海土生土长的物种,因此环境适应性上非常差。另外,因为它本身不在这里生活,所以当地的昆虫和鸟类不会以它为食,不会产生相应的生态关系,所以它是一个孤立的植物,不是生态系统中本来应该有的一环。我们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去做这些事,但是并没有让我们的城市生态变得更好,让城市的野生动植物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
因此,我们现在开始重视到乡土植物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每个地区都有土著的花草资源,因为本身生长在这里,所以它们的养护和管理会更容易,同时也会给当地的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这些物种才是我们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如果城市虽然有很多绿化,但是存在大量的外来物种,城市的生态系统会因此受到严重的破坏。
上图几种都是我们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左边是一年蓬,在上海已经随处可见。中间的是三裂叶薯,是这几年开始泛滥的物种。右边是加拿大一枝*花,是更早的 入侵物种。很多外来物种都是因为观赏的功能人为地引入国内,然后开始泛滥,导致了栖息地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可能做一些工作,去收集、保护上海的乡土物种,来恢复我们的生态系统。比如,很多昆虫的食性很专一,只吃某一种植物。如果这种植物没有了,它也 。所以我们会人工地在温室内去培植相应的植物,去扩繁这种蝴蝶,然后把它们一起投放到自然环境去,能够恢复蝴蝶的种群数量。
还比如上海有玉带凤蝶、柑橘凤蝶,它们的幼虫吃芸香科植物,如橘子、柚子的叶片。还有有一种芸香科植物叫竹叶椒,是原产在上海松江一带的乡土植物,但现在上海很难找到了,我们是从太湖的一个岛上采集种子,种了三年才种出两百棵来。有这样的植物种下去之后,这些昆虫自然会过来取食。我们现在在很多绿化和旅游项目中,会兴建一个蝴蝶谷,来吸引游客,但是你会发现种的很多花,只是给蝴蝶成虫吃,没有种植蝴蝶幼虫需要吃的植物,这也成为很多项目失败的原因。
还有许多上海本应常见的蝴蝶种类,比如金凤蝶,之前看到是在新江湾城,但那是十年前还没有开发房地产的时候。因为绿化严格的人工调控,这些都变得越来越少。再比如有一种蓝色的小甲虫叫中华萝藦叶甲,它吃的植物叫萝藦,它的幼虫吃萝藦的根,成虫吃萝藦的叶,这种甲虫只吃萝藦,所以萝藦如果没了,它也就消失了。于是我们从昆山专门引了一批甲虫过来,同时种植萝藦,让它们在这里恢复这种生态关系。
做这样的生态保护项目不像以往的绿化项目,可以有很多现成苗木采购。很多乡土植物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但是买不到,怎么办?只能去自己找。我们在上海青浦区一个农田旁边的水沟里,发现一种叫矮慈姑的草。看以前上海的资料,这种草属于常见的农田杂草,但现在很少找到它了,因为会被当成杂草清理掉。
在浦东的白龙港,我们也采集一些乡土植物的种子。上图我所在场景的周围,就是加拿大一枝*花。因此我们就是在这种入侵物种的包围下,去寻找残存的乡土物种。
采集之后,我们需要研究种子的保存、萌发和栽培的问题。大家可能以为,乡土植物随随便便就能生长,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没人去研究,很多乡土植物的生活条件是很奇特的,所以必须去了解每个物种有什么需求,才能应用到项目当中去。所以我们会做一些播种的实验,并做相关的记录,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去促成种子萌发、发育,做这些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才能开始使用。做完以上工作之后,我们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到城市的生态修复。所以不只是养在苗圃里,而是要应用出去。
◎
年初,我们和浦东的绿化部门合作,在杨高北路拿到一块平米的区域作为生态保育实验区。我们把原有的绿化清理之后,用上海的乡土物种重新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群落结构。保育区紧挨着一条高架桥,是人类干扰很严重的地方。但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模拟原有的上海自然的群落结构,从水生环境到陆生环境的逐步过渡,让更多乡土物种在这里生存,来营造好的生存空间。
在年一年的施工时间内,我们见证了这个池塘的变化。年初的时候我们开始挖池塘,靠地下水和雨水来补给来维持水。到5月、8月,再到11月,池塘就生长出非常好的景观。周围的植物都是上海野生的乡土植物,没有用任何绿化工程所用的品种。池塘可能看上去有些杂乱,但是如果你问上海老一辈的人,他们小时候看到的野塘就是这样的。
在这种地方,我们会利用不同的环境做不同的设计,比如在这里有一个废弃的水泥台阶,我们没有拆除,而是顺应地形对植物进行引种。上海以前老房子的瓦片上面会生长一些多肉植物,比如上图中灰色的瓦松,还包括凹叶景天、垂盆草,这些东西都是本来伴随着原来居民的生活。但是现在高楼越来越多,这些植物也就消失了。所以我们重新引入到这里,它们就很适应这种干旱的环境,种在土里反而活不了。
我们会有各种植物分批次不断地去引入。一方面我们自己采集和培育,另一方面如果本地实在找不到了,我们就在江浙一带的中药库去采购。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植物的种在那里都能找到。
到年的夏天,我们统计保育区内有种植物,到年秋天有种,目前有种。昆虫、鸟类、鱼类等动物加起来也有多种,总共有多种物种在这里生存。这么小的区域内拥有这样的生物多样性,这在一般绿化带是不可能达到的。这种多样性带来的一个直观效果是什么呢?一般绿化带的结构,草坪、灌木、乔木,相对的变化是比较单一的,草坪只是春天生长,到秋天就枯*。但是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植物并不都是春生夏长的过程,在每一个季节都会有植物萌发或死亡,变化非常多。这两百多种植物在这个环境中,产生一种竞争的关系,会有不同的生态位去选择,形成自己的生态规律。现在我们有一支志愿者团队,每个节气会到这里去记录这里物种的变化,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
除了做生态修复的工作,我们希望能让公众和上海的乡土物种有更好的连接和互动,所以我们会设计相应的课程。我们采访很多上海的老人,小时候你们是怎么和花草玩的?我们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教授给现在的孩子。其实现在很多小孩并不是真的就只喜欢电脑、手机,而是实在没有别的可以玩。我们很多的风俗、游戏,是一定要配合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才能进行。
比如上图的益母草,它的花有一个弧度,可以把花一朵朵摘下来之后,然后串成一个戒指。因此我们也种植了这样的乡土植物让大家去体验。包括用芦苇叶做哨子,这些都是老一辈的人会去玩的很有趣的童年记忆。
我们保育区不使用任何的农药,但有虫害怎么办?这需要鸟类来控制,但怎么才能有鸟?要靠果实吸引它们过来。一年四季每个季度,保育区内一定能看到至少有一种果实是成熟的,以确保有鸟类在这里停留。
做了这个实验项目之后,我们希望能把这种经验在全市推广,比如有志愿者和我们一起去管理和种植,会有相关专业的培训,也会带很多的小朋友去参观池塘,通过观察和体验,去了解自然的池塘的生态结构,以及物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希望把这些活动结合到保育项目,让公众更多地去了解和认识这些项目的成果。
◎
我们为什么要在城市里做生态修复?上海虽然没有像大熊猫、东北虎那样需要抢救性保护的濒危物种,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并不在于保护某个濒危物种,它更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tj/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