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慢性乙肝病*)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WHO报道,年全球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和HCC(原发性肝细胞癌)死亡分别占52%和38%。
年中国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万例,其中CH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万~万例。
HBV传播途径
HBV可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传播。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坏死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HBV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HCC的重要因素。
治疗目标为 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
抗HBV治疗可降低HBV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HBV相关HCC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是慢性HBV感染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此外,还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抗纤维化、调节免疫等治疗。
中医药则对CHB提出了“*”、“瘀”、“湿”、“热”等主要病机理论,故中医治疗CHB的大法往往以此为辨证依据,从清热解*、活血祛瘀、化湿利湿等而立法处方。
中医之清热解*治法有抗病*、抗炎之意,祛瘀化湿则是从湿热蕴结日久、瘀血阻滞向肝纤维化发展的病理角度考虑。
护肝宁胶囊由垂盆草、虎杖、丹参、灵芝组成,从传统中医功效主治来看,垂盆草、虎杖具有清热解*利湿之功,丹参具有活血散瘀之能,而灵芝则有健脾胃、益气血之效,综合该方组成可发挥清热利湿退*,舒肝化瘀止痛之效。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其保肝、护肝、降酶的作用也得到多数研究的证实。
参考文献:王贵强,王福生,庄辉,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J].中国病*病杂志,,10(01):1-25.
长按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yl/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