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华青来自华青大夫为《青囊》一书的供稿
《专药提高临床疗效的利器》,分为四次编辑发送。
疑
问
为何一味药能治好一个病?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施治,当一个患者来诊时,医生首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情资料,然后再进行辨证分析,辨证分析的方法可以采用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再下一步就是制定治法, 是选方用药,我们归纳这个看病的过程为理、法、方、药四部曲。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材都是这么写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临床上也大多是这么用的,无疑这是正确运用中医药临床实践的途径,是中医药的特色之一,是中医药区别于西医的关键点之一。但是,当我们将这套熟记在心方法,按部就班的在临床使用时,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明明辨证无误,选方用药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可患者反馈回来的效果却不怎么理想,甚至完全没有效果。更受打击的是,有时患者某天再回来告诉你我在哪里得到一个偏方,只用一味药吃了不多久病就全好了。
起
源
对症治疗是关键
我们再回头来想想中医药的发现发展历史。典籍记载,中药的发现是“神农尝百草”的结果,因此现存最早的中药专著就叫《神农本草经》(后世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挖掘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早于《神农本草经》,我认为《五十二病方》只是一些有关中药治疗疾病的零散记载,没有系统和理论,不是真正的著作)。《神农本草经》只有种药物,对药物的主治记载都很简单,比如麻*“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总结这段话,麻*的功效就是一治疗受寒引起的发热、头痛,能够发汗退热,二是治疗肺气上逆的咳嗽气喘,三是治疗肿块之类的病变。又如甘遂“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指出甘遂主要治疗水肿引起的浮肿、食积之类的疾病,能够通利肠道(水谷道)。
从上述文字记载的情形就可以看出,有关麻*治疗发热类疾病、甘遂治疗肿满的记载是同类疾病不同症状或者病症反复出现,可见药物的发现过程是人们出现某种病痛后,先是偶然发现食用某种植物或动矿物对症状有改善或者治愈作用,以后又经多次反复验证, 确认这种植物或者动矿物对这种病症有效,记载下来供后人继续沿用。在多次使用中,又发现这种植物或者动矿物对其他症状或病症也有效果,再次记载下来,这样药物的功效就逐渐增多。早期药物功效的记载多偏重于对症状的效果,这一方面是药效发现过程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是那时辨证施治的体系还没有建立的写照。可以这么说,中药起初都是对某种病症的专药,人们出现某种病症时,就会找来相应的药物来治疗。在后来单一药物的治疗作用逐渐增加,同样可以治疗某种病症的药物也在增加,人们发现治疗同一种病症时,不同药物反应不同,有时合在一起使用效果更好,这样就慢慢出现了药物的固定搭配,再逐渐演变成为方剂。举一个例子来说,人们首先发现麻*可以治疗受寒之后的发热,以后又发现桂枝也可以治疗这样的病症,再后来,又发现石膏也能够治疗发热类的疾病,通过反复使用发现麻*、桂枝、石膏治疗发热类疾病的表现有所不同,三个药物互相搭配可以增强效果并针对不同的病症表现,这样就出现了麻*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等等方剂。后来又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区分出伤寒、中风、里热等等证型, 形成理法方药的体系。所以中医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方
剂专药的进步和发展
应该说方剂的出现是专药的进步和发展,它大大扩大了药物的适应范围,防止了专药的某些*副作用和局限性。随着方剂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历代医家不断创制新方,到年代由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方剂已经达到了10万首(这还是不完全的一个数字。这么多的方剂应该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记住,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中医师也不需要应用那么多的方剂)。我们习惯了使用方剂,习惯了靠药物互相搭配来增加效果,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现在临床上的问题是医生的方子越开越大,平均每个方子的药物达到15-20多味,《伤寒论》中那种简单5-8味药的方子很少看到,更不用说使用单味药的单方。医生的解释可能是,现在的疾病都比较复杂,需要合方或者增加药物来应对。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方中的主药不明确,基本上每个药的用量都差不多,一般都是5-10克,让人感到不痛不痒的。我觉得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一部分原因是辨证不精,主要病机没抓住,所以只好搞大包围战术,这是导致中医药疗效下降,费用增加,丢失中医“廉、便、验”特色的原因之一。
单方民间的单方,本质上的专药
破解中医疗效下降的难题,提高临床疗效,使用专药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民间流传着一些单方、验方、秘方,其中单方就是单味药物的方剂,本质上就是专药,验方和秘方大多也突出了某些专药的使用,它们对某些症状或疾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因而能够一直保存下来。文革期间大搞中草药运动,许多这样的单方专药被发掘出来了,各地编成各种中草药手册,其中很多有效的经验被后来编写的《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收录。现在我们还经常使用的金荞麦治疗肺痈(肺脓疡)、矮地茶治咳喘、田基*垂盆草治肝炎、半边莲治蛇咬伤等等原来都是民间的单方,这些单方实际上就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专药。
专药真实医案
茵陈治疗*疸
患者武某,女,27岁。武某丈夫原是我所在中医馆的员工,先前曾带武某找我看过皮肤瘙痒症,后患者因家事回到河南老家。年8月某天上班时患者丈夫打电话给我说患者在老家突然出现眼睛、皮肤发*,医院检查各种肝炎病*都是阴性,胆囊也没有发现结石,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西医现在诊断不明确,就给了一些保肝药,让我再给开方。我说看不到病人无法把脉,这个方不能开。患者丈夫说,我们就信任你,你还是帮帮忙吧。
无奈只好电话中了解病情,得到信息是:*疸的色泽是鲜明的,小便发*,大便的颜色正常,无发热、便秘,食欲减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yl/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