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苦寒有小*,兼归肝经,且能燥湿,故治痢效佳,热*血痢和冷积久痢均宜;又能杀虫、截疟、蚀疣、抗肿瘤,治阿米巴痢疾、肠道寄生虫病、疟疾、阴道滴虫病、鸡眼、赘疣及癌肿;惟内服宜去壳取仁装胶囊。垂盆草甘淡性凉,功善利湿退*,兼清热解*,最善治湿热*疸,并治痈肿疮*、水火烫伤、*蛇咬伤。
鸦胆子
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苦,寒。有小*。归大肠、肝经。
本品苦寒清解,有小*,力较强,入肝、大肠经。既清解热*,又燥湿杀虫而止痢、截疟。杀多种人体寄生虫,既杀阿米巴原虫,又杀多种肠道寄生虫、血吸虫、阴道滴虫等。且善腐蚀,外用蚀赘疣、鸡眼、瘢痕,内服要注意保护消化道黏膜。力强效佳,虽可治各种痢疾,但多用于休息痢(阿米巴痢疾)。
清热解*,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1)休息痢(阿米巴痢疾),热*血痢。
(2)疟疾。
(3)赘疣,鸡眼(外用)。
内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或0.5~2g,每日3次。味极苦,不宜入煎剂,应去壳取仁,装入胶囊,或以龙眼肉或馍皮包裹吞服。
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鸦胆子油局部涂敷。
本品有小*,能刺激胃肠道、损伤肝肾,故宜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久服;孕妇、婴幼儿慎用,脾胃虚弱、胃肠出血、肝肾疾病患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