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垂盆草 > 垂盆草种植 > 正文 > 正文

一个语文老师的寒假阅读推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10/5 10:16:56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wapyyk.39.net/doctor/306475.html

寒假书单

坚持阅读

by王晓老师

去年的寒暑假书单的主题分别为:《阅读种种可能》和《阅读即相遇》,而今年的主题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坚持阅读。

无意中看到了一个词——“注意力资源”,这个词经常被很多媒体提起,意指为:在当下“注意力”是最珍贵的一种资源,任何传播都必须以回收“注意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对这个词,作为一枚语文老师想到的是:“注意力”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宝贵且有限的资源。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比之以前要更丰富,更多元。在课堂上跟小朋友讲过去一本书在全班同学手里传阅的经历之于他们来说已经有些难以置信。在当下,阅读的资源并不稀缺,纸质书购买便捷,电子书在网络上俯仰即拾,在线阅读,移动阅读,使阅读变得简单和方便。在人类史上信息最丰富的时代,阅读的神圣感正在“祛魅”,上个世纪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的全民性的“如饥似渴地阅读”,在孩子们看来已经有些夸张了。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吗?个人认为并不是,优秀的作品仍然会吸引着读者“如饥似渴地阅读”,只是,阅读不再是占领人们注意力的唯一且主要的方式了。

除了专业的学者,我们大部分人的阅读都是在工作(或学习)之外的时间完成,在全民皆忙的当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好像所有人的时间都不够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投放在哪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在各类社交媒体面前,在精彩的电影电视剧面前,在各种更具吸引力的游戏面前......把时间交给阅读,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借一句玩笑话:不是我们不努力,只因敌人太给力。

比较起来,把注意力放到游戏、社交媒体、各种视频网站更为简单且易沉迷,并且我们也要承认一个事实:比之其他的killtime的方式,读书对于注意力的要求是更高的。进入阅读状态并持续保持读之,思之,是对读者的精神和精力有更高要求的。

所以,想要坚持读书,在当下,并非易事。

那还要不要坚持读书呢?

有的时也会问自己:如果不当老师还会坚持阅读吗?

应该,也是会的。

因为是真心觉得,如果不坚持阅读,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就会有虚度时光之感,内心会惶恐,诚如古人所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许是因为真正知晓并体验过读书的好吧。

关于读书,看到作家蒋方舟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看书,他的价值观只好由他的亲朋好友来决定。”俄罗斯作家巴鲁金也曾讲过类似的话:“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两人传达了同样的观点: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这也是作为语文老师经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前几天在课上讲到庄子,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毫无疑问在知识储备上是远胜古人的,可我们是否有变得比古人更智慧更有思想呢?看看千百年前庄子笔下的文字,我想我是没有勇气点头的。那么没有庄子那样奇妙思想的我们该如何培养智慧,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原谅某老师是一个生活经历不太丰富、没有故事的女同学,能想到的答案依然还是阅读。

如何获取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筛选信息不被海量的知识点“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做出分析判断,给出答案。阅读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综合能力,且并不能凭空get。但当你打开一本书,进入阅读有所思时,恭喜,你已经开始习得。

纵观历史,俯察宇宙,作为人类,我们所能拥有的时空何其有限,终其一生我们的精力和经历也就那么多,能认识、了解的人、事、物也如此有限,而阅读却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时空,丰盈生命,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广阔。

毛姆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偏见里”,而之于我,这个偏见是:读书,是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最好的方式,坚持阅读,会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和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也非常感谢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给予信任,连续几年鼓励某老师写读书推荐。一直都认为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儿,所以推荐书单这事儿,总会“未动笔时心已怯”,何况某老师的书单真的是有些任性和天马行空,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课堂上突发奇想给学生们的安利。比如今年的阅读书籍大部分和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相关,而作为一枚中文专业的语文老师阅读的方向也大都偏文学类,推荐范围未免狭隘,所以今年想在评论区和大家开启一个小活动,留言写下在年看过的书,印象深刻的书,读书时的感悟等,以及新的一年准备读的书。某老师会在留言中选取一位朋友送出一本书当作新年礼物。

期待你的参加,以下是王老师的推荐书单:

《至味在人间》

作者:陈晓卿

第一本推荐的书——《至味在人间》来自于《舌尖上的中国》(1、2)的导演陈晓卿。

陈晓卿的最新纪录片《风味人间》继“舌尖系列”后又成功收获了屏幕前诸位吃货的高分赞誉,被广大观众称为“最会拍美食的人”。

而比起《风味人间》,更偏爱陈晓卿笔下的《至味在人间》。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像某老师一样,不仅爱吃,更爱看与美食相关的文字,沉迷于汪曾祺、梁实秋、陆文夫笔下的美味文字不能自拔,那么不应该错过这本《至味在人间》。

这本书收集了陈晓卿十年所写的美食专栏,整本书都在谈吃,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并不仅是因为美食美味,更多是因为来自讲述者陈晓卿有意思,好玩儿。

可能是在北京待得时间太长了,陈晓卿一安徽同志变得巨贫无比。

比如《魔蛋》这篇,开篇讲到松花蛋被外国媒体CNN称之为“魔*下的蛋”,对这道美食爱得深沉的陈老师颇为不忿,长篇讲述自己老家是怎样隆重地做这种食物,怎样地美味。结尾处写道与儿子分享这道美食,儿子却面露难色,不能欣赏。陈老师忍不住吐槽:这小子,将来索性去CNN上班算了。让人不禁哈哈大笑。

写过年做年夜饭的场景:“一只猪头端庄安详地待在热气腾腾的木盆里,我妈一只手摩挲着猪脸,另一只手捏着镊子飞速地去着猪毛;我爹则在锅灶和案板之间做折返跑”。“折返跑”这个词真是难为他怎么想到的,用得真是太形象,太有动感了。而结尾处,写到多年以后的过年,年纪大了的妈妈“像当年摩挲猪头一样拨楞着我脑袋,‘哎呦,多了好多白头发呀!’”真是让人笑点与泪点齐飞。

个人觉得陈晓卿厉害之处还在于一本美食书不仅仅是写美食,还在写美食对这个世界的反映和记录,把美食当成了观察社会变迁的一扇窗口。比如:透过美食写年代记忆,媒体圈叫外卖的变迁折射媒体人地位的变换,小吃摊的处境来谈城市建设,食物的阶层分化等。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陈晓卿选择了美食这个角度,有味,也有道。

PS:除了这本书之外,还想推荐一下陈晓卿导演的纪录片,不只是《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

陈晓卿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纪录片相关工作,可以说是中国内地纪录片的先驱者,拿过国内国外很多纪录片大奖。二十多年来拍摄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比如宏大历史题材的《百年中国》、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还有一系列见证记录时代的现实主义纪录片,比如《远在北京的家》、《龙脊》......

其中最想推荐的是拍摄于年的《远在北京的家》(搜索B站可观看)。

陈晓卿的故乡安徽每年都会有特别多的小姑娘会选择去北京当保姆。陈晓卿和摄制组找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过完春节她们第一次离家进京开始跟拍,拍到她们来到北京、在家*服务中心找工作,拍到她们换工作,拍到一年后的春节,她们又回到农村老家。九几年的纪录片,年代是久远的,画质是粗糙的,但却分外动人。二十年后再看这样一部纪录片,看这样一群人,看到的是她们的过往,也是一段真实又珍贵的历史记忆。

时代如书页匆匆翻过,感谢拍下这样纪录片的陈晓卿,仿佛为我们留下了一枚书签,提醒我们记得翻阅: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有些人曾经这样生活过。

从这一点上来讲,想对陈晓卿说一声谢谢。

《鱼翅与花椒》

作者:扶霞·邓洛普

译者:何雨珈

在《风味人间》的第三集“滚滚红尘”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外国人在菜市场和卖菜的小贩沟通着辣椒的问题,并用地道的四川话称赞摊主的辣椒:“喔哟,香得很”。

这个“老外”就是《鱼翅与花椒》的作者扶霞·邓洛普,她的中文名叫邓扶霞。

扶霞是英国牛津人,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硕士学位,在年来到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留学。

在成都,扶霞很快被遍地的美食所吸引,留学的内容变成了走街串巷的“逛吃逛吃”,她渐渐地发现了隐藏在心中对于美食的热爱,甚专门至跑到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正儿八经地去学川菜,成为该校的第一名外国学生。

渐渐地,留学生扶霞变身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厨师和美食评论家。

《鱼翅与花椒》记录了扶霞在中国的“逛吃”生涯。

从四川热闹的菜市场到偏僻的西北农村,从革命根据地湖南到率先国际化起来的东方之珠香港,扶霞一路走一路吃,一路观察、对比、思考。让读者通过一个“老外”的视角去观察东西方饮食差异,去感知这背后的不同,有点陌生,也有点新鲜,更多的是有趣。

比如好奇心很重的扶霞跟随着同学到甘肃的农村去过年。坐在农村的土炕上和村里人聊着天,去乡亲家里串门子,观察他们的家庭成员构成,为他们拍全家福,了解他们的饮食结构。还被邀请去喝喜酒,回答着村民们提出的诸如“你们有英国女王咋还是民主国家呢?”这样的问题。并思考着中国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隐藏在其后与食物相关的缘由。

扶霞还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外”,她的一些奇思妙想,会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觉得忍俊不禁又似乎还挺“合情合理”的。

PS:这本书翻译得很不错,语言流畅,文辞优美,翻译是个川妹子,估计四川的朋友们读起来会倍感亲切。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

译者:陈建铭

第三本书是《查令十字街84号》,作者也是一位外国女作家——海莲·汉芙。

这本书曾经在某部爱情电影的带动下畅销一时,但作为此书的老读者特别想说:求千万不要把这本书狭隘地定义为一部爱情小说好吗?

因为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真的不仅仅是爱情,或者说就根本不是爱情。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内容也非常的简单。美国女作家海莲因穷困买不起新书,无意间看到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一家二手书店发布的宣传广告,便开始了长期远程购书。而整本书就是由海莲和书店工作人员(主要是弗兰克)一封封往来的书信构成的。

在一封封的书信中,我们渐渐地拼凑着海莲的样子,单纯、热情、善良、对文字有洁癖,对文学爱得深沉。富有同情心的她,尽管自己也捉襟见肘,但依然慷慨地给彼时因战争物资短缺的英国书店工作人员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和生活用品。被感动的书店工作人员则努力寻找着好书,用一本本好书化作精神食粮反馈给海莲。

素未谋面,识君只在字里行间。

与其说是爱情故事,不如说是一群单纯爱着书的人的有爱故事。

PS:推荐这本书还因为这是一本书信题材的小说,这种的写作题材很有意思,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顺便安利另外一部书信题材的话剧给大家——《收信快乐》,个人特别喜欢这个剧本。

《穷时候,乱时候》

《苦菜花,甘蔗芽》

《长脖子女人》

作者:姜淑梅

接下来要推荐的几本书来自一位山东巨野的老奶奶——姜淑梅。

13年时从《读库》中看到姜奶奶的《穷时候》和《战乱年月》,写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特别生动,让人印象深刻。后又了解到姜奶奶是60岁才开始认字的,后跟着作家女儿学习写作,76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穷时候,乱时候》,经历非常之传奇。

为什么想推荐姜奶奶的书呢?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三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过去的故事。读姜奶奶的书就像在小时候围在家里的老人身边听他们“拉呱”一样,那些故事非常的原汁原味,有的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有些是听亲戚朋友们转述而来。那些饥荒、战乱、蒙昧年代的故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家里有年长老人的或许还能给孩子们讲述,但这样的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曾经的岁月,我们当下的孩子只能从历史课本中看到只言片语,而姜奶奶讲述的这些故事,让历史变得生活和日常,让我们透过历史看到真实生活着的人们。

姜奶奶写到:“一九三九年,二嫂怀孕了,爹娘很高兴。娘跟邻居要来一只小*狗,为的是给二嫂的孩子舔粑粑。“这样的养狗原因,恐怕是我们现在孩子难以想象的吧。

“二儿子出生三天,身上一个布丝都没有。厂子里沙土多,俺就把沙土温热了,把他放到沙土里头,上面盖着他哥哥的旧衣服。尿了,就把尿湿的沙土扔出去,拉了也一样。”从小就穿尿不湿长大的小朋友们有没有觉得“沙子牌”的尿不湿很有意思呢——劳动人民的智慧啊!

这几本书特别适合和家里的老人一起阅读或者阅读之后和爷爷奶奶们聊聊过去的事情。

其次,很想通过姜奶奶的书让孩子们学会如何讲故事。批作文的时候经常会感慨,为什么好多孩子上了这么多年的作文课依旧写不出一篇言辞通顺的作文呢?为什么写出来的作文要么词不达意要么矫揉造作,为什么就是不能好好说话,写一篇作文呢。

不能说推荐的这几本书有多高的文学价值,但姜奶奶讲故事的语言绝对值得我们很多孩子学习。在当下孩子的作文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未曾真情先矫情。主要体现在作文语言上——就是不好好说话,话还没说清楚,说准确,就开始“装文艺腔”,结果就是既不文艺也不自然,反落下个“文艺病”。而读姜奶奶的书,就会发现用朴素的、简单的语言也是可以讲好故事的,也是可以打动人的。好的作文首先要把话说准确,把事情交代清楚。

从姜奶奶的书中经常看到这样原生态、朴素却传神的文字表达,比如:

“俺二爷爷有头小毛驴,长得好看,黑色毛驴,四个白蹄,二爷爷叫它雪里站。”读到“雪里站”这个名字时简直想拍手称赞,太有画面感了。

书中曾经写到一个生活艰辛的老太太,从来是让孩子吃好的,自己吃糠咽菜,家里人想让她吃点好的,老太太说“咽到肚里一样饱”。这样的话语简洁而又有力量。

写到旧时候小孩穿的棉裤厚且笨重:“俺那里的小孩棉裤,一条腿絮一斤棉花,棉裤做完了,裤腿一立,能站住。”,“裤腿一立,能站住”真是太形象了。

过去的一年,看了很多语文老师写的书,真心觉得很多语文老师是很有情怀和想法的,是真的希望通过语文教学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文字,学会观察和思考,是真真正正把教书育人落实到课堂上的。作为一枚语文老师,每当看到这样的同路人,并且发现与这些优秀的老师有共性时,感到非常的快乐。

接下来想推荐两位语文老师的书,这两位老师都来自于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我的很多小朋友曾受教于她们,很为我的小朋友们遇到这样美好的老师而高兴。

《课堂,诗意还在》

作者:赵赵(赵克芳)

这本书的作者是赵赵老师,一如书名,赵赵老师的课堂充满了诗意。

读罢此书,好羡慕赵赵老师课堂上的孩子们呀!

可以在春天来临时,去认真观察一朵花开的样子。

可以在第一场大雪降临时,飞奔到大雪覆盖的操场上,和老师一起痛快地打场雪仗。

可以和老师读一首诗,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那怕坦诚地讲自己读不懂诗也没关系。

在少年时,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多么幸福啊!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让孩子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更是一份心灵的滋养。同为老师的我深知,遇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书中除了关于教学、课堂的文字,还有很多赵赵老师的一些随笔,你会看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还是一个“生活家”,她会热爱生活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有一颗诗心,有一双能看到美丽的眼睛,会让周围的人感知到美好,和她一起变得更好。

PS:偶然在广播中听到赵赵老师做嘉宾的节目,娓娓道来,特别的温柔,作为一枚声控表示,赵赵老师朗诵诗歌肯定特别动人~

再及,在阅读本书时发现,赵赵老师一直阅读、思考、保持学习,阅读视野非常的广阔,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底子,这一点太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学习。

《文学是一粒粟》

作者:高平

很少给孩子们推荐作文书,每次有小朋友咨询买什么样的作文书时总是“冷酷”地说:少看点所谓的“满分”作文,多看点经典作品不好吗?而且还一度想出一本吐槽作文书的推送(欢迎提供素材),直到看完高平老师的这本《文学是一粒粟》。

为什么不推荐作文书,主要因为市面上大部分作文书皆为成年人装作少年人写作而成,那种尴尬感是掩藏不住的。如果以这种作文书为学习对象,极容易出现素材撞车,文章矫揉造作的现象。

而这本书是以高老师的真实课堂和学生们的真实例文为底子的,可信,可贵。

更难得的是高老师在讲授作文写作中,既有理念——“道”的讲述,也有“术”的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的引领。尤其是推荐给济南中考的孩子们,高老师在书中结合济南的中考作文真题进行讲解,详实,有针对性,真心建议中考的孩子们都读一下。

《文学是一粒粟》,书名来自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高老师希望能够唤醒孩子们心种那一颗颗“文学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让孩子们不仅是学会写作文,更重要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生活。在书中高老师写到:“真正的写作是心灵的独白,写作是一场对话,也是一场面试。文字背后有善良,字里行间有梦想,选材里有情怀,主题里有思辨。文字与人就这样融合在一起,怎么生活就怎么教书,怎么生活就怎么写作。”同为语文老师的王老师表示不能同意更多。

PS:高老师说,一个不写作的老师,给学生指导写作一定很难的,所以自己一定要保持写作,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和学生的同题作文。这一点特别值得语文老师学习,希望自己也能向高老师学习,保持写作。高老师关于故乡的写作情感真挚,读来特别亲切,且通过阅读发现,某老师和高老师竟然是老乡,且老家离得非常近,开心~

再及,推荐高平老师的另外两本书——《教想曲》和《陪小土豆们读初中》。

《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遥远的向日葵地》

作者:李娟

最后推荐的书来自作家李娟。

总认为早就在推送中推荐过李娟了,直到小朋友一篇篇推送翻阅完了来“质问”某老师说没找到,才发现可能是因为在课堂上给孩子安利过太多次了,误以为自己写过。

已经出版过好多书的李娟特别不像一个大众心目中的作家,她居住在遥远的阿尔泰,她的脚曾真实地踏在新疆广阔的土地上。她们家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油盐酱醋,有时候还要赊账给那些暂时没钱的牧民们;她有时帮她妈妈种地,有时也帮她外婆捡柴做饭;还有时会跟着少数民族邻居去放牧。她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大部分人不曾体验过却也如此可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总之,希望朋友们能去认真读一下她的文字,有着泥土的芳香,和草木的清新,会带我们去看到那个有星星闪烁,漫天星光的地方。

借用作家刘亮程的一句话作为推荐语:“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那些会文章的人,几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学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而潜心生活,深有感悟的人们又不会或不屑于文字。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忽然发现已经絮叨了近万字了,谢谢亲爱的大朋友和小朋友能耐心地读这份任性书单和某老师漫无边际的喋喋不休。

关于阅读,最后再唠叨几句:

总有人说当下越来越浮躁,但总觉得浮躁与否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沉静的内心和属于自我的时空,与其抱怨时代的浮躁,不如让自己安静下来,翻开书页,收获内心的平静。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都同样的有效。

读书好,我们都知道,但“读书的好”只有坚持阅读,才能收获得到。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都能坚持阅读,有所收获,在阅读中迎来新的春天。

考场作文能不能“编”?

语文作文专项——如何提升写作技能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常考成语汇总

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分析

语文作文分析之考场作文能否套题

济南中考语文历年古诗赏析真题及答案解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zz/1160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垂盆草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1025554号-7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