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性乙型肝炎不仅发病率高,有广泛的传染性,且有大量的病*携带者,这类人群是潜在的发病对象,与肝硬化、肝癌有密切关系。清除病*、调整免疫功能、改善肝组织损伤,是当前公认的治疗关键。但迄今国内外尚无 的理想乙肝用药,中医中药在辨病的同时,发挥辨证论治的特长,适当联合应用解*、化瘀、扶正补虚治法,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一、辩证分类病*性乙型肝炎的辨证,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见解,检阅临床报道,证型繁多不一,这既提示了本病病理变化的复杂性,治疗不应简化为一病一方,但也不利于突出辨证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按照邪正虚实,脏腑病机的主要表现,作为分证依据,虽较粗略,但辨证界线比较清楚明确,切合临床应用。
1湿热瘀*证肝区胀痛或刺痛,纳差,脘痞,泛恶,腹胀,两腿酸重,口干苦黏,大便溏垢或秘,小便*,面色暗滞,或见血缕,舌苔腻、色*或白,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濡数。
辨证要领:
①湿与热合具有两重性,既应辨其主次偏盛,还应把握其消长转化。
②气病久则及血,血瘀必致气滞,故气滞与血瘀既可相关同病,又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③血瘀既可因湿*蕴结,也可由热*郁蒸所致。
2正虚*郁证肝区隐痛或胀痛不适,不耐疲劳,头昏,腿酸,口苦黏,有时腹胀,大便溏,小便时*,面色*滞,舌苔薄腻或中后部*腻,质隐紫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濡软。
辨证要领:
①辨正虚与邪实的侧重,注意其消长。
②区别肝与脾两者病变的因果主次关系。掌握病机的具体变化,如“土壅木郁”、“土虚木乘”、“土不栽木”、“木不疏土”、“肝郁脾虚”等。
③注意病理性质,肝病是阴虚还是血虚,脾病是气虚还是阳虚。
④辨湿、热、*、瘀的主次与兼夹。肝虚往往兼有气滞、火郁或血瘀;脾虚往往兼有湿困、热郁。
⑤肝脾同病,久必及肾,或见肝肾阴虚,或见脾肾阳虚。
二、治法方药由于病*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是湿热瘀*,肝脾不调。因此,治疗当以清化瘀*,调养肝脾为主要大法。针对邪正虚实的不同及其演变发展,分别施治。
1清化瘀*法一般指清解泄化湿热瘀*而言,同时寓有化肝解*之意。所谓“化肝”有清化郁火,化解肝*,化瘀滞,通肝络等含义。适用于湿热瘀*证,病情活动,病*复制指标持续阳性,正虚不著者。
基本方药: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土茯苓各15~20g,垂盆草30g,田基*15g,败酱草15g,贯众10g,片姜*10g。
药用虎杖、平地木为主,入血解*,清热利湿;辅以垂盆草、田基*、土茯苓清热利湿解*;佐入败酱草、贯众清热解*活血;取姜*活血行气,入肝为使。
配伍:湿热中阻,加炒*芩、厚朴;肠腑湿热,加凤尾草、败酱草;湿热在下,加炒苍术、*柏;湿热发*加茵陈、黑山栀;热*偏重,加龙胆草、大青叶;谷丙转氨酶增高加蒲公英;湿浊偏重加煨草果、晚蚕沙;血分瘀热,加白花蛇舌草、制大*;营血热盛酌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肝郁血瘀加土鳖虫、马鞭草。其他随证加味:如胁痛配延胡索、广郁金;食欲不振,配鸡内金、炒谷芽;泛恶配白蔻仁、橘皮;衄血,配茜草根、白茅根。
2扶正解*法本法旨在一方面调养肝脾,匡正以祛邪;一方面清化湿热瘀*,祛邪以复正。将扶正与解*两法复合应用,相反以相成。适用于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正气虚弱,邪*内伏,病势迁延者。
基本方药:太子参12g,焦白术10g,茯苓10g,杞子10g,制*精10g,虎杖15g,土茯苓20g,半枝莲15g,丹参10g。
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辅以杞子、*精平补肝肾;佐以虎杖、土茯苓、半枝莲凉血解*利湿;取丹参为使,入血凉血活血。
配伍:肝血虚加当归、白芍;肝肾阴虚酌加桑椹子、炙女贞子、制首乌;谷丙转氨酶高者加五味子(杵);阴虚有热加大生地、金钗石斛;脾虚酌加*参、*芪;肾阳虚加仙灵脾、菟丝子。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化火加山栀、丹皮;血瘀加桃仁、穿山甲;湿困加苍术、厚朴;热蕴加茵陈、蒲公英。
本文转自悦读中医
傅氏中医 ,纯中药调理乙肝病,简单有效,有意者加白癜风慈善爱心月白滇风医院怎么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ipencaoa.com/cpczz/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