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
天气渐渐回暖,
栽种一些家中常用、容易存活的小草药以备不时之需。感冒、晕车、咳嗽、上火,当这些症状不严重时,一碗汤药就搞定!
紫苏
—风寒呕吐散寒暖胃—
紫苏性温,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风寒感冒、咳嗽、腹胀,恶心呕吐等症,都可以用紫苏来散寒暖胃。
种植:紫苏对气候、土壤适应性都很强, 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壤土。紫苏是一年生草本,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紫苏种子成熟,等待其自然脱落,来年会自然发芽,无需再购买种子。
使用方法:自古江浙人多喝紫苏汤,因为紫苏可解江南寒湿。民间就用紫苏、橘皮煎汤,去除腰脚的湿气和风结气,这一味紫苏汤有着“益广庭”的名声。同时,烹制鱼、肉、虾、蟹肉是也可以放入紫苏,不但能辟腥增鲜、解*,还能中和虾蟹中的寒性。
蒲公英
—祛痘消炎小能手—
蒲公英又名*花地丁、婆婆丁,《本草纲目》中记载,蒲公英可清热*、化食*、消恶肿。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C及矿物质,对消化不良、便秘、小便不畅都有改善的作用。
种植: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条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初夏时开花结籽,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选用移栽的方法进行种植。每次使用时,只需割去每株蒲公英中底部的叶子,它会再次生长,循环往复,一年间无需再次种植。
使用方法:蒲公英炒蛋是最简单的食用方法之一。蒲公英味道微苦,入汤、做菜都有苦味,炒蛋和配合猪肉馅包饺子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将蒲公英捣碎,敷在有痘痘、浓疮的地方,可以消炎止痒,快速灭痘。
薄荷
—外用止痒内服治风温感冒—
薄荷含有薄荷醇,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有感冒症状,同时又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时,可以用薄荷发汗解热,治疗风温感冒。
种植:薄荷是很适合自种的入门植物,可耐寒又耐热,除了种子种植以外,春夏生长季利用切成一节节的茎繁殖,也非常容易发根,一不小心就会疯长成一大株。但市面上薄荷家族品种繁多,我们日常入菜的是大叶野薄荷(土薄荷),除此以外,胡椒薄荷,留兰香薄荷,土薄荷,苹果薄荷、柠檬香水薄荷都是可以食用的薄荷种类。
使用方法:在云南,凉拌薄荷叶是人们常吃的做法,用小米辣、酱油、香醋作为调料,口感清爽,气味芬芳。此外也可以泡水喝之,但切记孕妈们不能食用哦!同时薄荷叶也可外用,煎汤洗可治膝疮,捣成汁可治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还可治蜂蛰蛇伤。
藿香
—芳香化浊晕车带一包—
藿香拥有特殊的芳香,味道与薄荷相似。夏秋之际,暑湿经常搞得人没胃口,甚至暑湿感冒,上吐下泻。这时候一瓶藿香正气水就能搞定,藿香性温,化湿又不伤脾胃。
种植:藿香有土藿香与广藿香之分,做菜多就用土藿香(也叫川藿香),土藿香的种子很好买。藿香正气水里用的是广藿香,广藿香也是药用为主的;它生的比较大,用插枝法繁殖,不用种子。自家种植建议种土藿香,用法比较广。像京津一带,也会用新鲜的土藿香来入药的。
使用方法:口含藿香叶可除口臭,也可摘下来几片炖肉、煮面,快出锅时把洗干净的藿香叶简单手撕下,只放盐和香油调味,没胃口也能喝下一大碗……这就是醒脾健胃了。
垂盆草
—口腔溃疡上火就用它—
多年生肉质草本,其茎纤细,叶片厚实,很像平日里看到的“肉肉植物”。与其他相似植物区分的方法是,其3片叶子长在同一水平面上,叶片倒披针形至矩圆形,绿色。垂盆草具有清热解*、消肿消炎的功效,适用于口腔溃疡、上火,长期食用可保护肝脏,防治肿瘤之作用。
种植:垂盆草极耐瘠薄,当气温20℃以上时种子萌发,播后10天左右发芽。在夏季将剪下的枝梢作插穗,移栽植株无需带土,生长期不必经常浇水。拿住较长的垂盆草根部,距离土壤2厘米剪下,插入土中,即可再次繁殖。
使用方法:垂盆草肉质较厚,浆汁丰富,焯水后微苦味会被去掉,采摘一般可从其梢部大约10厘米处直接用手指掐断即可,乘新鲜时食用,可凉拌花生米、清炒垂盆草、垂盆草鸡蛋汤、垂盆草红枣茶,亦可与猪肉、虾仁等做成饺子馅包饺子食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大叶荆芥
—发汗祛风治疗风寒感冒—
荆芥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荆芥辛温解表、发汗祛风、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初期的怕冷、发热、鼻塞、头痛等症。春夏衣衫薄,难免偶尔会受风寒,作为对付感冒的小药草,一碗荆芥面,就能把风寒扼杀在苗头。
种植:一定要选择大叶荆芥的种子,可以入药也能当菜吃,揪一片叶子凑到鼻子底下闻,能闻到它全身都是精油一样饱满的香气。荆芥的适应力很强,性喜阳光,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但以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较好,高温多雨季节怕积水,短期积水会造成死亡。
使用方法:大叶荆芥是河南一带常吃的蔬菜,一般用于做汤、下面,也不要加其他调料什么的,因为荆芥香味太独特,不再需要其他调料相配。注意不要煮得太老,在关火的时候再把荆芥撒下去,熬煮得久就没有鲜味了。
虽然这些草有一定的药效,但是小编提醒生病后还是首先看医生,再咨询一下医生自己的体质是否合适食用比较合适。长按.识别.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建院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