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
#广东太冻了#就登上热搜
有多冷呢?
降个温还能上热搜?
大概就是——
没错!!!
真的好冷好冷!
冷到广东人都已经变成了广“冻”人
更难受的是
忍受了那么冷的天气
下雪还是遥遥无期……
刚刚过去的周末
不仅气温冷
还伴随着延绵不断的寒雨
令人整个周末都瑟瑟发抖地蜷缩在被窝
不敢出门一步~
今早
本次降温的 温来了
4°C!
与此相比
前两天的降温
还只是“开胃菜”
忍不住来一波灵*拷问你冷吗?
经历了“冻~冻~冻~”的周末
大家最关心的肯定就是——
“什么时候能回温!”
别急!快了!
据天气预报显示
本周三起,气温将明显回暖
要从个位数回到十位数了
也就是说
再坚持两天
冷空气就要过去了
但阴雨寒冷的天气还要持续两天
请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继续注意防寒保暖哦!
连下3天雨
在这阴冷潮湿的天气里
湿气困身,人也容易出现昏昏欲睡、
身体沉重、肠胃不佳、精神不振、
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
雀斑加重等湿气重的表现
大家除了御寒保暖以外
也要注意祛湿哦~
01
怎么判断自己“湿”不“湿”?
判断一:舌苔厚腻
如果您发现自己舌苔非常的厚,或者发现自己的舌体胖大,并且舌头边缘还伴有非常明显的齿痕的话,那就证明您体内的湿气严重。
如果舌苔发白、痰稀白、反复口腔溃疡,则代表体内有寒湿。
判断二: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软硬适中的条形,如果大便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也说明您的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判断三:食欲差
如果您食欲不振,胃口不佳,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这种现象也是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
判断四:精神不佳
如果您常常感觉胸闷,身体特别易疲倦,懒言少语,有头昏脑涨之感,易困倦,记忆力减退等现象,也是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
02
湿气重怎么办?
环境避湿
雨水加重,环境的湿气也会加重,如果人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对于身体是更不好的。
因此,在潮湿的下雨天,我们应减少外出,避免直接光脚踩地板,地板的湿气是很重的,容易入侵体内,使人体湿气加重,感到四肢酸痛等。此外,在生活中也应避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食疗排湿
常用的祛湿中药有三大类:
一是芳香化浊类。常用的中药有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主要适用于寒湿类。
二是清热燥湿类。*连、*芩、*柏、龙胆草、苦参、茵陈、金钱草、田基*、溪*草、垂盆草等,主要适用于湿热类。
三是利水渗湿类。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车前子、车前草、通草、灯心草等。若与芳香化湿类配,治寒湿类;如与清热燥湿类配,治湿热类。如果是脾虚生湿,还需配上补脾祛湿功效并见的药物,如白术、扁豆、五指毛桃、芡实、*芪(可利水)等。
喜欢煲汤的伙伴们,可以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单用或排列组合地换着用。
例如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功效可以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散结。如果用于寒湿者,建议用炒薏苡仁,这样它的药性就变微温。
又例如五指毛桃,味甘、辛,性平,气味清香。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益力舒筋。广东地区民间常用来煲汤。又如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功效: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若体寒者想喝冬瓜汤,煲汤时 加些生姜下去。
但是注意,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等利水力较强,孕妇忌服。湿人忌食:油炸、甘甜、油腻、重口味、高热量等容易化痰湿的饮食。
适量运动
运动对于人来说作用很多。不仅可以缓解压力,帮助燃烧身体脂肪,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人在体内湿气严重的情况下,会感觉到四肢乏力,头脑昏沉,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这类人群湿气重,也主要是缺乏运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做运动,例如慢跑,跳绳,游泳,瑜伽等。帮助身体排湿祛寒,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加速湿气的排出。
常备祛湿良方
在中药里面,有这么一个经典名方,正好适合现在寒湿天气,就是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真正解决的问题是:湿、寒,调和脾胃。
藿香正气散载于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实际民间运用远远早于宋朝,这么多年流传,更加验证其有效性。后人将其制成各种剂型,有丸剂、胶囊、口服液等等。
像加味藿香正气丸,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不仅可以治疗因风寒引起的感冒伴腹泻,对外感风寒兼有内伤脾胃且湿气比较大的情况,也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还可治疗夏季伤食引起的呕吐、腹泻等,不愧是四季常备的经典良药!
加味藿香正气丸,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腹泻。
本文图片来源pixaba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